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百六十三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 (第3/3页)
奇怪。 “明白了,真的明白了。”郭大靖哈哈笑着,说道: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” 做好眼前的事情,不要过于去纠结结果。好事的意思,就是眼前事情,或者是实现目标的过程,而不是目标的本身。 这句话的出处是明代的《增广贤文》: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河狭水激,人急计生。明知山有虎,莫向虎山行。 如果郭大靖知道全文,肯定会把最后一句改成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。 而且,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也稍有不同。为什么要别人知道,要别人感恩呢? 自己是为了谁奋斗?少到自己,多到家人,大到华夏子民,自己知道多牛逼就成了。 眼看已经到了西夷的商栈,倒是没那么多的礼节,谢德拉和亨利·勒内并不知道郭大靖在此地,虽然显得有些意外,却还有几分惊喜。 “两千零六十七枝重型火枪,两千六百枝轻型火枪,以及部分弹药,已经由藤野先生点验完毕,刚刚开具了单据。”谢德拉把郭大靖请进厅堂,便拿出单据表功。 在大明对西夷的火铳定名中,重型火枪叫鹰铳,轻型火绳枪没什么具体的名字,就叫西式火枪。 目前装备部队的轻火枪基本上都是朝鲜造的火绳枪,而西式火枪也被郭大靖选中,下了大定单。 在制造上,轻火枪的难度显然要小很多,生产制造的速度也要更快。只不过,郭大靖还需要两千多重火枪装备部队,然后才加大对轻火枪的订购。 郭大靖点了点头,微笑着致谢,说道:“接下来就大部分订购轻火枪,减少重火枪的订购量。想必,你们已经通知到了卜加劳炮厂。” 谢德拉用力点头,说道:“这是自然。按照估算,明年将能提供至少五千枝轻火枪,几百枝重火枪。” 看着郭大靖,谢德拉发出了感慨,“与贵国朝廷相比,郭将军订购武器装备的数量,足以显出魄力和眼光。” 郭大靖挑了下眉毛,问道:“怎么,他们也去采购军火装备了?” 谢德拉笑了笑,说道:“只有七门火炮,三枝重火枪,三十枝轻火枪,实在是太少了。” 有了我这个大主顾,朝廷的采购确实显得太小气。三枝重火枪,就是当狙击枪使,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。 应该是朝廷对于西夷火枪的威力还心存疑虑,买了样品回去试验的。郭大靖这样想着,又问了详细的情形。 崇祯元年,徐光启被崇祯皇帝重新启用。在他的建议下,派遣了王尊德以及李逢节一起前往澳门进红夷大炮的采购。 这一次的采购,朝廷购买了七门火炮、三支大型火铳以及三支西式火枪,还聘请了共三十一人的以贡萨握德谢拉为首的炮手、技师以及造炮工匠。 不出所料,这是要进行仿造的节奏啊! 郭大靖苦笑了一下,仿造再多,恐怕也没东江镇的份儿。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。 可惜,孙元化那位西学大师,正在宁远军中为袁崇焕效力。这倒不是最重要的,东江镇要仿造红夷大炮,请来的西夷技师和工匠就能帮上忙。 但不管是资金材料,还是技术人才的数量,东江镇都不能跟朝廷相比。孙元化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,在登莱仿造出上百门红夷大炮,东江镇却万万做不到。 不过,足以令郭大靖感到自豪的,是在他的努力下。东江镇的火器装备率和威力,在明军中已经是首屈一指,当之无愧的第一。 这得益于郭大靖的先知先觉,并没有明朝那些官员的顾虑和瞎担心,引进火器的决心和数量,不是他们能够相比的。 采购的,再加自己制造的,明年至少能多出一万五千枝轻火枪,勤王计划的实施应该更加有把握了。 “我们还运来了二十三门火炮,藤野先生不敢擅专,说是要向郭将军报告之后,再作决定。”谢德拉期盼地望着郭大靖。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