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百四十七章 崇祯的惊喜 (第1/3页)
杨大满发现有一道目光在盯着自己,移过视线看过去,挺眼熟。 桂花赶忙露出笑容,既有些讨好,又是对杨大满的满心感激。 杨大满想起来了,轻轻点了点头,对着妇女们说道:“都是落难的乡亲,有些身体不好,或是有病的,大家互相照顾着。军队上有医官,需要的话,也能来给医治。” “兵爷,您放心。”吴氏赶忙应承道:“俺们都是共患难的好姐妹,一直在互相照顾。” 她是个聪明的,认为杨大满对桂花和小琴那么好,可能有别的想法,这话也是说给她听的, 其实,杨大满只是随口一说,并没有别的想法。只不过,觉得包括桂花和小琴在内的妇女们,都很可怜。 “没别的事情了,大家休息吧!”杨大满带着人转身而去。 军队不可能抽调出宝贵的人力来照顾老百姓,自己管理肯定会有个适应的过程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。 “我简单安排一下,大家就去休息。” 吴姐随便点了几个人,明天早上做饭,其余的工作,明天再布置。毕竟,有多少人,都能干什么,她也不是很了解。 桂花回到屋里,马上去看了看小琴,见她状态还算平稳,便放心地躺在旁边,慢慢闭上了眼睛。 ……………… 十二月一日,建虏自北京后撤,趋良乡,攻克其城,又屠固安县,肆意劫掠烧杀。 见建虏有退去之意,崇祯终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恨恼怒,传旨召袁崇焕入城议饷。 袁崇焕以为皇帝开恩,要提前发放饷银,带着祖大寿等人,屁颠屁颠地赶到城下。 然而,城门不开,一箩筐从上而下,让袁崇焕等人坐了回土电梯。 袁崇焕还以为建虏尚在京畿地区,皇帝就算对他不满,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把他怎么样。 可惜,崇祯面对满案的弹劾,已经忍无可忍。 其实,从袁崇焕卖粮资敌开始,民间舆论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。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而蓟门漏敌,尾蹑绕远,顿兵不战,人们对他的议论已经“讹言流布,种种猜疑,其巷议街谈,不堪入耳者”了。 京师中街闻巷议,袁崇焕为了与建虏成功议和而“勾引入犯,以城下之盟,了五年灭寇之局”,已经言之凿凿,活灵活现。 “虽名入援,听虏骑劫掠,焚烧民舍,不敢一矢相加”、“息兵养敌,戕害友军”等弹劾如雪片一样飞到崇祯的案桌上,“环诉督师卖奸不肯力战”。 其中影响力最大,让崇祯最终下定决心的应该是温体仁的奏疏。 此时,温体仁也正处于被弹劾的风波之中。而建虏入寇,正减轻了他的压力,并被他所利用来摆脱困境。 温体仁的优点是有超强的政治敏感,能“因事图之,使其机自发而发”,议人论事,往往一矢中的。 而这次弹劾袁崇焕,他着重在“东奴入犯,皆繇袁崇焕以五年灭奴欺君,而阴与钱龙锡奸辅,临邑罪枢,密谋款敌。遂引之长驱,以胁城下之盟”上做文章。 这道奏疏就是导火索,本已经疑心重重的崇祯再也忍不住了,毅然决然地传见袁崇焕。 召见的地点,依然是平台。 在这里,袁崇焕大言不惭,获得了崇祯的信重和全力支持;也是在这里,袁崇焕被“拿掷殿下,投入诏狱”,祖大寿则被吓得惊骇而股栗。 面对崇祯皇帝“致敌犯阙、射伤满桂、逗留不战”的质问,袁崇焕无言以对。 也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,皇帝的全力支持,大明帝国的储备,还有无数百姓因辽饷而流离失所,甚至是揭竿而起,就换来了现在的局面,还有什么可狡辩的。 或许,在袁崇焕的计划中,随着建虏抢掠够了退兵而去。他以追击为名带着关宁军尾随欢送,借机出关。 只要到了宁远,皇帝想再治他的罪,也要顾忌他掌握的关宁军,好好地掂量掂量。 但崇祯有些冲动的决定,出乎了袁崇焕的意料,他只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。 尽管有大臣上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