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天换明_第三百六十二章 辽东新生活的憧憬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三百六十二章 辽东新生活的憧憬 (第2/3页)

,就更会遭到歧视。

    “吴姐打听清楚了,在东江镇的地盘,女人也能做出来做事儿,不怕抛头露面。“小琴继续说道:“这样,吴姐不去种地,不去嫁人,做个记录的文书,也能自食其力了。”

    桂花有些羡慕,说道:“识文断字还是有好处啊,没想到也能养活自己。”

    小琴点了点头,说道:“在金州,人人都要读书识字,村里都有夜校,免费学习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,那不识字岂不是让人笑话?”桂花突然有些犹豫,那种感觉就象要回到原来的村子,会被人歧视一样。

    小琴咯咯一笑,说道:“那就好好学呗,谁也不傻,还有学不会的?”

    桂花自失地一笑,觉得自己再妄自菲薄,就有些让人瞧不起了。

    吴姐的声音又响了起来,比之前比,她显得更加自信。或许,是因为她已经有了新的希望,要踏上新的生活历程。

    准许百姓自由选择,是郭大靖说服了曹化淳,才做出的决定。

    毕竟,他的道理说得通,既让百姓能得到安置,又增强东江镇的实力,还给朝廷减轻了负担。

    同时,郭大靖还请曹化淳上奏朝廷,准许东江镇在秦皇岛、天津、登莱建起专用码头,接收自愿前往辽东的移民。

    当然,东江镇的安置政策会让朝廷有些为难,有些比较的感觉。但这也不是不能解决,可以打着稳定辽东、开发辽东的旗号,是朝廷额外给予的优惠。

    只要朝廷同意,并向外颁布,那就是朝廷的政策,由东江镇执行。这样一转换,朝廷还能得到好名声,崇祯难道会不明白?

    西北大灾害,流民遍地,正是民乱之缘。

    而官府如果能把流民组织起来,只花费些粮食和路费,迁徙到辽东,岂不是釜底抽薪,使民乱没有了扩大蔓延的基础。

    相信崇祯也会明白这个道理,会同意这个对内对外皆有利的办法。

    对于东江镇来说,安置移民的花费只是一时,移民创造的价值却是长久的,且远远大于花费。

    有了足够的人口,也就有了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,才能稳固地占领和控制更大的地盘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,对于东江镇的发展壮大,具有深远的意义。

    此时,曹化淳等人已经看到了浩浩荡荡的队伍越行越近,赶忙迎出城外,个个脸上都带着激动和振奋。

    曹化淳的奏疏已经连夜写完,但考虑到战斗还未完全结束,周边估计还有零散的建虏,信使路上不太安全,才没有马上派出。

    当然,光送奏疏还是不够份量,曹化淳需要给皇爷送上实打实的礼物。比如代善等奴酋的人头,或是缴获的大旗、盔甲之类的。

    郭大靖并没有获胜之后的倨傲,望见城内出来的人群,便翻身下马,步行几十米,与曹化淳等人见礼。

    “郭将军劳苦功高,力摧强敌,振大明皇恩,拯救万民,当受杂家一拜。”曹化淳也算个实在人,竟深施一礼。

    郭大靖赶忙大礼回拜,谦辞道:“公公过誉,末将担不起。全仗吾皇威德,全仗将士浴血厮杀,方有此胜,非是末将一人之功。”

    曹化淳寒喧已毕,见郭大靖言行得当,不由得哈哈大笑,与郭大靖携手同行,说道:“郭将军不必谦辞,军兴以来的最大胜利,当之无愧。捷报入京,必然是群情振奋。郭将军的大名,亦将是朝野皆知。”

    郭大靖不好甩开曹化淳手,好在还戴着手套,只好强笑着说道:“末将只求为万岁分忧,尽军人本分,对出名却是并不在意。”

    “名将名将,不出名如何能行?”曹化淳摇头道:“如戚爷爷,令倭寇、西虏闻名而丧胆。”

    郭大靖笑了笑,说道:“如曹公公所愿,末将定会再接再厉,成为戚爷爷那般的国之干城。”

    “不仅是杂家所愿,更是万岁的期许。”曹化淳的声音变得低沉,可在郭大靖听来,还是有点尖锐,“辽东战事,已历四朝,万岁最大的希望,是能于本朝完成。”

    万历、泰昌、天启、崇祯,人口不过百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