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天换明_第三百八十二章 多尔衮争汗位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三百八十二章 多尔衮争汗位 (第3/3页)

重,与辽东不可能平均分兵。皮岛又有些荒僻,恐怕没有哪支部队会愿意长期在岛上驻扎。

    毛文龙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,缓缓说道:“五协轮流驻守,四个月一换。先派孔有德的后协去吧,替换的部队以后再定。”

    郭大靖对此没有异议,说道:“袭攻赫图阿拉之时,就由皮岛的驻军,再加上数千飞骑,来执行作战。大帅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“可以。”毛文龙点头应允,说道:“这样的话,还节省了要运输的物资弹药。”

    部队调动,肯定要耗费更多的粮饷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。

    “建虏遭到重创,又失其主,恐怕短时间内无法发动,我军也要趁此时间完善盖州的防御体系。”毛文龙沉吟着补充道:“袭攻赫图阿拉,便暂定在半年以后。”

    郭大靖说道:“只是作战的计划,是否发动也要看当时的形势,自然也不必定得太死。”

    毛文龙点了点头,眼看工作基本上都确定下来,他也显出了轻松之态,往后靠进了椅中。

    第二支前往皮岛的部队,他已经决定派毛承祚的前协。从时间上看,这是最有可能参与攻袭赫图阿拉的人马。

    那可是毛文龙的族侄,有立功的机会,自然要优先考虑。在毛文龙看来,这可能是今年唯一的一场大仗。

    经过跨海远袭,没有参加的将领肯定很羡慕,也会很嫉妒。尽量有收复失地的战功,但与遵化战役的耀眼相比,实在是小巫见大巫。

    都想打仗,都想立功,求战欲望强烈,不管是毛文龙,还是郭大靖,都是希望如此。

    对于建虏恐惧已经荡然无存,但有作战,东江军将士都认为必定胜利。

    心理上的优势,使得东江军成为明军中,唯一迫切地想与建虏作战的部队,这是令人惊诧,且是非常可喜的。

    郭大靖倒是希望能在下一次的皮岛驻军轮换中,换上刘兴治所领的左协。那可是他的原班人马,用起来得心应手,胜利更有把握。

    但这种事情是不能说得太透彻的,就象毛文龙属意于毛承祚,却不是马上就确定,总要矜持委婉一些。

    “听说在京畿地区的情报站,也会有很大的变动?”毛文龙随意地问道:“既然已经立稳脚跟,又何必换来换去呢?”

    郭大靖开口解释道:“是否调动,也取决于情报站人员的意愿。但辽东口音的,还是要尽量撤换。”

    停顿了一下,郭大靖继续解释道:“袁崇焕倒台了,建虏再次绕道入关的可能性也不大,在京畿地区继续维持目前的情报网,末将以为并无必要。”

    “你考虑得也有道理。”毛文龙并不是如何关心,只是随口一问,听了解释后便摆手说道:“便按你的布置去做,辽南这边也确实需要更多的人才。”

    人才的概念已经与内地大不一样,不看你是否是生员,是否精通诗词歌赋,只看你的实际能力,也就是对政策执行得效果。

    没有了科举取士,东江镇的官员便要从基层干起,再逐步获得晋升的机会。这与明朝科举取士、直接授官,有着很大的区别。

    从基层干起的官员,尽管在文化程度上比不得饱读诗书之辈,却能胜任各自的工作,这也是对他们最低的要求。

    门槛比较低,不管是男是女,给的薪酬也并不高,但足够政务官员养家糊口。

    工作又不是很繁累,还能享受当官儿的乐趣,尽管没有令人啧舌的排场,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的。

    同时,东江镇的政务官员比较接地气,比较实干,没有那么酸腐,没有那么多私心作祟。

    当然,在赋税和刑律等方面,东江镇官员在理论上还是欠缺的。这主要是因为东江镇的统治区,没有那么多的事儿,管理也是比较粗疏的。

    要想精细管理,恐怕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。要想让朝廷派遣官员,无论是毛文龙,还是郭大靖,都难以信任。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