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四百一十二章 新环境,新体验(中秋节安康) (第3/3页)
,添到菜里,味道更好,更有食欲。 这个季节,看老百姓家的房屋外面挂着的玉米棒子和一串串红辣椒,便能知道些端倪。 “珍儿,你要不要尝尝?”吴晴看起来很喜欢小丫头,笑着又递过去个馒头,开口问道。 李珍儿犹豫着,她想吃,但还是征询地望向了母亲。 陈文绣也放开了不少,挟了块辣白菜,给女儿撕下一小块。 李珍儿吃在嘴里,并没有过激的反应,反而露出小豁牙笑道:“挺好吃的。” “不怕辣的小丫头,长大肯定有出息。”同桌吃饭的工作人员笑着调侃道:“吴晴,认个干女儿得了。” 吴晴看着李珍儿,有些意动,但却没开口,笑了笑,低头继续吃饭。 抛头露面,还和男人如此大胆地说话调侃,陈文绣不是很适应,可也觉得是种很有意思的体验。 更重要的是,她以后将坐在那里,得到灾民们的敬畏,甚至称呼她为大人。 “从上面发下来的指示看,安置灾民将是长期的工作。”一个中年的工作人员放慢了吃饭的速度,不大的眼睛缓缓眨着,说道:“内地怎么会这么乱?朝廷的赈济安抚呢?” 吴晴的秀眉挑了挑,说道:“甘陕已经数年颗粒无收,民乱四起。现在已经蔓延至山西,如此大范围的灾害,朝廷想赈济,也是有心无力。” 说着,她转向陈文绣,问道:“山西怎么样,官府还能控制局势吗?” 陈文绣苦笑了一下,说道:“山西今年也遭了旱灾,乱贼又从陕西杀入晋西,闹得很厉害。” 说到乱贼,陈文绣的脸上闪过恐惧之色,马上又垂下头掩饰了过去。 吴晴看在眼里,马上就不再询问,说道:“不光是山西,今年京畿地区的收成也不好,山东又发大水。如果不是建虏还未灭,灾民涌入的数量会更加惊人。” “建虏也不好过,估计撑不了多长时间了。”吴兴振端着饭菜加入进来,微笑着说道:“遵化一战,可把他们打惨了。灾民涌入,人口增加,军队再扩充,平辽应该很快了。” 众人纷纷附和,说到建虏的时候都没有了紧张,很放松的情绪。 自从南关大战之后,建虏似乎已经没有了进攻辽南的实力。倒是东江军,不断高歌猛进,已从金州一地,变成了现在三州之地。 遵化大捷,皇太极授首,更是让东江镇军民欢欣鼓舞,认为建虏气数已尽,在毛帅和郭帅的领导下,平辽指日可待。 提到遵化,吴晴不由自主地露出笑意,她可算得上是亲历者,还见过郭帅,并与他有过交谈。 虽然说出来很可能会让人刮目相看,会极羡慕地不断询问,可吴晴却并不想因此而被缠住。 “军队好象在调动,应该是要打仗了。”有人作着猜测,说道:“这么多灾民涌入,需要更多的土地安置。辽南三州已经收复,只剩下一个海州。” “打到海州,与辽阳之间可就没有大的城池了。说不定要一气打下辽沈,完成平辽大业。” “应该不会这么快吧,兵力好象还不够充足。” 吴兴振干咳了一声,板起脸说道:“军队上的事情,不要妄自议论猜测。大家还是要多加注意,不要违犯了保密规定。” “吴大人说得是,是我们一时起了谈兴,险此犯了错误。”年轻的工作人员赶忙认错。 吴兴振脸色稍霁,说道:“赶紧吃饭,饭后休息一会儿便开始工作,尽快完成,尽快返回,天黑前争取回到镇府。” 众人应着,停止了闲聊议论,加快了进食的速度。 吴晴已经吃饱,却没有马上放下筷子,她在等着陈文绣母女,心里却也在对军队的行动作着猜测。 一年打上一两仗差不多是东江军已经形成的惯例,秋收过了大半,似乎正是适合发动的时期。 结合大批移民的涌入,以及这几年一直在辽南的拓展,猜测目标是海州的几乎是全部。 没人会想到海州只是佯攻的对象,真正的袭攻却是在辽东,在建虏的所谓龙兴之地。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