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随死殉_分卷阅读383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分卷阅读383 (第1/2页)

    皇帝很高兴,参与吟咏的翰林们每人都赏了一袋子稷下庄丰收的冬麦。

    这秋天才下种的小麦,冬月就能丰收,生长周期短,长势却很丰茂,产量比原种高,磨成面粉之后,烹制的各种面食,味道口感都远胜原种。因才试种丰收,市面上皆无售卖,走粮食公司的门路也弄不到,只有皇帝才赐得出来。

    于是,谢朝诗文史上又出现了一个怪现象,太平六年,寓居京师的大诗人、大才子们全都发了疯,集体写诗词赞美馒头、面条、烧饼、花卷……怕不都是一群吃货?!

    第151章 振衣飞石(151)

    借着文老尚书这幅, 谢茂好好打了一个舆论战,不费吹灰之力敲定了他的平价粮试点问题。一片歌功颂德中,仿佛已经到了盛世,内阁哪里还敢跟皇帝呛声叫板?皇帝体恤庶民, 愿意自掏腰包放粮平价, 大臣凭什么不同意?

    谢茂计划中挑选的三百个中县, 大多是他记忆中受灾或辐射灾区的地方, 当然, 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太过料事如神,引人侧目,这其中也有近百个县不在雪灾、洪灾范围内。

    反正如今粮食丰收, 有足够的库存支应, 权当打个掩护了。

    衣飞石得了衣飞琥央求托付, 想要清查各地拐带妇孺之事, 谢茂就笑了:“此事何须爱卿?”

    若是按照他原本的计划,想要立谢团儿为皇嗣, 这件事他就交给龙幼株带着谢团儿去办了。

    这是让谢团儿介入朝廷的好机会,一旦做成了, 谢团儿自有一份资历, 就是做不成, 妨碍不大,且有龙幼株在前边顶雷。

    如今想立谢团儿与衣飞珀的孩子做嗣皇帝, 这事儿就不能凭着私欲剑走偏锋了。

    他找内阁首辅陈琦不甚认真地谈了谈拐带妇孺的问题, 陈琦道:“此事古已有之, 屡禁不绝。盖因一则藏污于光明正行之下,不易察觉,二则买卖勾连,县乡官吏不敢轻动,三则,”他沉默片刻,轻声道,“就算审结了案,孩童不知其家在何方,妇人多半不能归家。”

    “爱卿私底下写个照会吧,再过三五年,朝廷要发明旨。”谢茂道。

    陈琦立刻竖起耳朵认真听皇帝的训示。

    “各地州府县乡衙门,凡接拐带举察通报,须尽力调查侦办。有良籍妇孺被迫落入贱籍者,可往当地衙门申告,调查属实者,即刻除籍放其归家。若当地势家、官员勾结,不遵此办理,”谢茂笑了笑,“朕会让都察院与听事司一并监察。一旦查实官员渎职,势家迫害,当官的削成光头,主家就多罚些银子吧。罚到倾家荡产。”

    这是一个敲打地方官的“照会”,也就是说,不要地方官员主动侦办拐带案件,但是,如果有拐带案子在当地发生,且有被迫害的奴婢逃到衙门求助,官员必须马上响应办结。

    在此前,哪怕是良籍被坑蒙拐骗落了贱籍,主家不肯放手,这倒霉良民就除不了籍。

    ——这个制度保护的是主家的利益。

    在朝廷当官议政的大人们哪个家里没有些仆婢?维护主家的利益,就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。

    如今皇帝的做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