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百三十六章 京察风云 (第1/3页)
大明宫,含元殿 就在贾珩与众人都在消化内阁人事变动时,只见殿中出班一人,手持象牙玉笏。 吏部尚书韩癀出班,拱手奏道:“启奏圣上,京察大计,自都察院与吏部会商,初拟定期正月十八,臣等恭请圣裁。” 《大汉会典》所载:“如京察之事,由部院主持于上,吏科,河南道,考功司协赞于下。” 即由吏部主持,都察院监督,部院两方,被时人成为左右手,考功司、吏科、河南道负责具体事务。 具体方法则是,一考语,二咨访。 即所谓“采舆论于通国,集众思于廷臣”。 咨访就是问卷调查,吏部会将写有官员名单的问卷,也就是访册,发放给在京科道言官,故而京察自陈疏中所写,以“准吏部咨,准都察院咨”开头。 至于考语,则是京中衙堂堂官、内阁大学士对内阁舍人等属官的考评,大体是后世班主任“该员勤奋刻苦,成绩优异……”之类的句子。 当然,这一时期,京官因为担心罢黜,会发生互相攻讦、写揭贴,甚至弹劾掌察御史的事来,打击报复,更是层出不穷。 崇平帝沉吟片刻,道:“拟旨,定期正月十八,在京五品以下官,由衙署之堂上官,会同吏部、都察院、吏科都给事中,过堂审,四品以上,上疏自陈……” 崇平帝话音方落,众臣都在消化时。 许庐出班奏道:“臣有本奏。” 崇平帝目光诧异看向许庐,问道:“许卿,可有何言?” 许庐沉声道:“臣尝闻,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,都察院分属科道,既在被察之列,受咨访官员,当不应局限于科道御史,而防止同衙情牵面热,异衙之攻讦成汹。” 崇平帝思量着,点了点头,道:“许卿此议尚可。” 贾珩面色顿了下,思忖着。 据说,这位左都御史一个年都没怎么过,在都察院看资料,从通政司寻历年奏章,打算整顿都察院。 许庐忽然看向贾珩,又向崇平帝拜道:“另,臣以为,锦衣府探事遍布神京,可集情讯供部院参酌之。” 此言一出,满朝哗然,议论沸腾。 好你个许德清!你借皇帝爪牙之力勾结一起,是要打击群僚吗? 工部尚书赵翼,面色一肃,出班反驳道:“圣上,京察又非兴大狱,岂得锦衣插手?以乱政制?” 此刻,殿中群臣,纷纷出班奏禀,满朝文武纷纷赞同附议。 崇平帝沉声问道:“贾卿,为锦衣都督,以为何如?” 贾珩此刻能明显感受到,一道道目光注视而来,令他如芒刺背,面色一整,朗声道:“臣以为从无先例,况锦衣缉捕之权,只是为剿捕乱臣贼子,侦知不法,而京察自有诸位大人主持,锦衣又何间与?” 这等得罪人的活儿,他不好参与,虽然会导致锦衣府职权无限扩大,但也势必遭到百官嫉恨,根基不稳,不宜广树政敌。 况许庐这等殉道之举,他更不会陪葬。 说来,崇平帝继位之初,也曾兴过一次大狱,但随着崇平帝逐渐掌控局势,陈汉的锦衣府,这几年重又人畜无害起来。 看着下方的众臣,崇平帝面色沉静,没有人知道这位帝王在想什么,沉吟许久,道:“锦衣外六所,也在改制,以应对虏战事,纵无诸般不妥,也抽不出空暇。” 此言,算是把许庐的提议给否了。 许庐也不坚持,或者说他提出来,也只是试探,既是试探天子心意,也是在试探那位少年权贵得心志,如果生出专权之心,势必应允下来,那时就是一条有死无生险路。 众臣这会儿也暗松了一口气,可一想起京察大幕拉开,心头也蒙上一层厚厚阴霾。 可以说,神京城中势必风起云涌,将会在至少半年的时间内,攻讦,揭贴,疏劾,此起彼伏,不知多少人要借机生事。 见诸事议定,崇平帝沉声道:“诸卿散朝,保龄侯史鼐,军机大臣并内阁大学士留下,共议军政。” 这会儿已经是半晌午,群臣徐徐退出含元殿。 而京察在正月十八开始的消息,也如一阵飓风般在整個神京城扩散开来。 待群臣散去,殿中只留下五大军机并几位司员,内阁五位阁臣,一下子清净许多。 崇平帝将目光重又落在贾珩,问道:“贾卿,京营诸军整顿如何?” 此言一出,不仅是史鼎,就连东平、西宁两大郡王世子,也都齐齐看向那少年。 贾珩拱手道:“圣上,十二团营已初步整训完毕,再行募训士卒。” 崇平帝旋即看向兵部侍郎施杰,问道:“边军裁汰将校一事,可有筹划?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