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节 (第1/2页)
所谓【翰墨不可断】,正好符合苏轼被贬在外的状态。 他有事没事,总喜欢给自家弟弟写信,寄一些诗词歌赋,看山要寄,观水要寄,对明月要寄,听夜雨也要寄,字字句句意在笔外,言不尽是思念,情深义长。 比如最近,就寄来了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。 “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,怀民亦未寝…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兼怀子由[2]。” 苏辙一开始还有点感动,心想哥哥远在千里之外,居然还遇上了一位愿意陪他半夜起来嗨的知音,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。 更加美好的事情,是哥哥在这个时候居然还惦记着他,“兼怀子由。” 大冤种张怀民:“……” 太过分了,有人考虑过我的感受吗? 然而,苏辙读着读着,脸色就变了。 不对劲,这“兼怀子由”四个字,看墨迹,明显是后来加上去的。 这时,苏辙再回头看他哥寄过来的信件,便发现,那些华美的词藻、锦绣的文字背后,分明写着最情真意切的四个大字: “我!在!敷!衍!” 苏辙:喂,快把他的感动还回来啊。 …… 大明,景泰位面。 景泰帝朱祁钰倚在榻边,遥看天幕,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:“【日月同光】,这个词一定是在赞美廷益。” 于谦于廷益,不仅是他的救世宰相,也是力挽狂澜、拯救大明社稷的功臣。 正因为有于谦,才能让“日月山河永在,大明江山永在”,可不正是“日月同光”? 宫殿内,寂寥无声,亦无人应和。皇帝病重,从者都被屏退,只小心翼翼地站在远处静待。 这一年,是景泰七年的末尾。 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京城保卫战,已经过去了许久。然而,却有另一场惊心动魄的变故,即将在短时间内发生,关于南宫那位太上皇。 朱祁钰对即将到来的事情并非毫无预感,可因为自己的病,却对一切感到茫然,无所适从。 或许,这次天幕降世,能够带来一丝转机。 “来人,宣于谦觐见”,他轻咳着说。 …… 三国,蜀后主位面。 刘禅骄傲地挺起了胸脯。 别人都只是认领了一个天幕夸奖关键词,而阿斗他不一样,他觉得天幕上这些词—— 全!部! 都是在夸他的相父!!! 【贞如松柏】,这难道不是在夸他相父心智坚定,他爹刘备三顾茅庐,好容易才将人请出山? 【日月同光】,这难道不是在夸他相父的隆中对和出师表,名垂宇宙,堪与日月争辉? 【浩然永垂青史】,这还用说吗,他相父的声名必将万古流芳! 【万劫难灭丹心】,这简直就是直接点名了好吧。他相父征战经年,一生都在坚持北伐,立志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,这难道还称不上万劫难灭丹心? 刘阿斗盘算下来,一套逻辑严丝合缝,完全没毛病! 渐渐地,刘阿斗看着天幕,眼中流露出了无比的怀念之色。 相父一切都是那么好,只是…… 他已经离开二十年了啊。 同一时间。 剑阁巍峨的城楼上,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姜维,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:“是啊,这些话显然都是在赞美丞相,丞相的一言一行,都还宛如昨日。” 然而,如今的季汉,早就不比当年,已经快要走到一个帝国的终点了。 这一年,是景元四年。 司马昭的三路灭蜀大军,正兵临城下。 …… 天幕在各个历史位面,都引发了热议。 迎着亿万道目光的注视,又一行字缓缓浮现。 【崖山海战,是大宋最后的光辉落幕,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,乘风蹈海,殉国而死,十万军民亦一齐投海就义!】 【本次浩劫中,众多英杰群星闪耀,拼死一战,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风骨与意志】 【但倘若可以重来,我们仍旧希望这一场灾难可以避免】 【因此,特开放崖山海战副本,给予挑战者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】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