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15节 (第2/3页)
典籍的暴打。 刘恒问道:“博士请言之。” “先贤作春秋,自古太平之世,皆君有德而令一行也。” “素王制作礼乐,诸侯听从天子的命令,互相之间没有征伐,面对蛮夷团结一心,这就是邦周兴盛的缘由啊。 僖王的德行开始败坏了,于是上天夺走了他的权力,诸侯不愿意朝拜他,想要挑衅他,邦周就乱了起来。 直到齐桓公称霸尊王,天下的诸侯都按照他的意志而行动,诸夏才再次安定了下来,孔圣赞扬他和管子。 如今天下离乱数百年,直到太祖高皇帝鼎定宇内,九州遂归为一统。 但一统之下,犹有裂纹,天子的命令不能行走在列国之中,所以才有诸王国之乱,及至推恩裂国,龃龉渐渐就消失不见了。 天下之间的法度应当变化,天下之间的思想应当变化。 陛下,这是上天所赋予您的使命啊。 到了这个时候,若不能再在天下之间一统,使海内都沐浴皇帝的恩德,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? 太平的世道将要出现,圣王降临在人间,这是先贤所给出的答案,圣王又是谁呢?” 他目光灼灼的盯着刘恒,刘恒精神抖擞,昂首挺胸,感觉和姑父当年所说的对上了,“朕便是要开创太平的圣王。” 重重地下拜之声响起,“您就是开创太平的圣王,臣为天下贺。” 谏言君王就是一个忽悠的问题。 刘恒当然不会这么简简单单的忽悠,但这番话实在是太合他的胃口了,而且给予了他一个非常好的借口,如今的天下需要改制,那么找到这么一个愿意配合他战略行动的学派就是非常关键的事情。 “您所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,昔年洛文王还在时,也经常对朕说,日后要开创圣王之治,要致太平,朕深以为然。” 刘恒这番话让拜倒在地上的儒学博士大喜,知道这是皇帝认可自己的理论了。 这一脉将要兴盛了! ———— 素王所建立的礼乐和洛氏对素王神格化的推动,建成了诸夏文明不可动摇的根基,但诸夏王朝内部的装饰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。 当历史进程走到汉文帝这里时,他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,如何塑造整个汉王朝的意识形态,以适应汉王朝所面对的内外状况,即,大一统的前置条件基本完成,在糅合天下的进程之中,为汉王朝注入怎样的精神,这是汉文帝所需要考虑的。 笔者写下这一段带着无限的欣喜和自豪,汉文帝在历史赋予他重任之际,做出了对民族最正确的选择,即选择一种思想来稳固整个王朝,弥合自大分裂时代以来的差异。 但与此同时,他尽力的维持着其他学派思想的活力,甚至特意为这些异己思想留出一定数量的官职,来保证他们的存续。 在公元11世纪那个时代,难以想象这种进步的思维会出现在一位封建统治者身上,但这就是现实!——《汉王朝兴衰史》 第356章 洛陵的忧虑 昭城。 如此重要的消息,当然是要通传昭城的,昭城中的洛氏子兴冲冲的跑来告知洛陵这个消息。 “家主,春秋经被汉廷确立为官学,还有齐法以及孟儒都作为次学列为博士,这群儒生说要秉持王道,为天下致太平,真是想要看看他们能做到何等的地步!” 洛陵感觉到了家族的底蕴前些时日深厚了一些,但是面对这个消息却怔楞了许久。 洛陵在学术上不算是太有天赋,但是他权斗水平很高,对现实情况很了解,这些诸子圣贤所写就的经典,他或许写不出来,但是他一读就知道这些经典太过空泛。 墨家兼爱非攻就不用说了,儒家想要致太平立王道,无非就是昔年洛国那一套。 通过洛国公室这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来对国中的财富再分配,保证不会出现极端的贫困者,再通过商业税金等等修建学宫,打通上升通道,最后则是从清剿完洛国周围蛮夷之后,就有意识的控制国中人口,才算是维持了千年的国家。 现在儒生们说,虽然如今天下富裕,但是问题却很大,所谓“富者阡陌相连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