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51节 (第3/3页)
“郡县一定要建,各官衙官署要准备建郡事宜,这是关系国家的大事,不论任何困难,朕都会克服。” 皇帝既然表态了,那公孙弘自然无不可,“遵命陛下,现在就要下发圣旨吗,臣可以直接带到丞相府中。” “东阿侯在此,正好交由东阿侯来拟旨,朕这便用印。” 洛景手中握着笔,有些回忆般的感慨,当年孝文皇帝在的时候,朝廷大部分的圣旨都是他拟制的,没想到时隔十几年,竟然再次握住了拟旨的笔。 思绪在心中翻滚,手中的笔却不停,宛如龙蛇起舞一般,行云流水般的写下去,甚至就连思考都不需要,对这一套他实在是太熟悉了。 等到最后一笔写完,公孙弘向着洛景重重躬身,然后缓缓将圣旨取下递给刘彻,刘彻欣赏一番后用印重重盖上,洛景、洛无疾、公孙弘便一同向宫外走去。 “公孙大夫,这封圣旨一经发出,整个大汉恐怕都不会平静了。” 公孙弘闻言微微感慨道:“是啊,建郡,可不仅仅是建郡啊。” 这个世界的大汉和前世不同,建郡可不仅仅是多一个两千石的官员! 第410章 准备迁徙列侯 建郡。 所牵涉的利益极为庞大,可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两千石郡守流官,而是至少一个列侯国! 汉廷的列侯有多香,前面已经讲述很多,只要不作死谋逆,起码能保证一个家族百年以上的顶级荣华富贵,相比较普通流官,实在是金饭碗。 大汉的流封建制度从草创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中,配套的封侯制度渐渐形成了规矩,从邦周上卿制度之中化用而出,在朝廷直属的郡以及诸侯王国中,形成了上郡(国)三侯,中郡(国)二侯,下郡(国)一侯的郡(王)侯分治制度。 虽然皇帝没有说分封列侯的事,但有郡必有国,这是目前的政治铁律,除非皇帝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,打破这个铁律,这种完全没好处的事情,皇帝一定不会做。 皇帝的圣旨一下来,当时殿中的所有人都知道这天下不会再平静,光是围绕要不要建郡就会有极大的争论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大的魄力和眼光的。 公孙弘带着圣旨到了丞相府中,丞相的权力极大,皇帝的圣旨需要经过丞相的用印才能够发往各郡国,若是丞相不同意,甚至能直接将皇帝的圣旨驳回,不过一般这么做的丞相,一旦碰到强势的皇帝,距离下台或者死就不远了。 不过皇帝若是真的下了乱命,还将丞相逼死的话。 这个被洛氏影响过的世界的风气,可能会有人直接刺杀皇帝,以正天下视听。 虽然目前还没有皇帝被刺杀,但是过去被刺杀而死的列侯、郡守、诸侯王,五十年之内,整整七十三个! 这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,平均下来每年就有一个半高级贵族死于刺杀。 这种行为当然是大罪,基本上等同于谋逆,只要抓到,至少死一家,甚至罪名大的时候,会连带上全族流放套餐。 但这个时候,恐怖的事情就来了。 这七十三人之中,朝廷只追究了三十三件刺杀案,另外四十件被查清真相之后,只能说一句死的活该,完全符合以直报怨,诛杀独夫的道德风尚,最终没有追究。 这些人之中,身份最高的是刘彻的一个弟弟,因为残暴的对待属下,多次肆意的辱骂,在郡国之间是出了名的,结果被属下杀死,这种弑君之事,刘彻暴怒自然想要惩治。 但是这件事实在是太符合儒家的君臣义利观,结果被以贾谊为首的人强硬的把人保了下来,不仅仅如此,还要给诸侯王上恶谥,为杀人者表彰,记录在典籍之中。 这让刘彻怎么能接受? 他自然驳回了贾谊的建议。 然后刘彻在面见贾谊时,就见到贾谊有些难以置信的望着自己,似乎是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偏袒诸侯王。 刘彻当时就明白了,自己不是在和丞相贾谊对抗,而是和天下之间的一种观念在对抗。 lt;div style=quot;text-aliger;quot;gt; lt;scriptgt;read_xia();lt;/scriptgt;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