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_第46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461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友人闻言摇了摇头,他不太赞同王莽的做法和想法,但对于王莽的品德是无比信任的,因为他二十年如一日的这种做,谁能不佩服他呢?

    在所有认识了解王莽的人眼中,王莽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儒家士大夫,拥有圣人般的品德,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,富有同情心,不媚上,不欺下,在奇葩众多的权贵圈子中,是一股清流。

    正是这样的名声,使王莽的长辈们看重他,在士人中的威望使得呼吁他做官的声音很高。

    王莽的推辞使得朝廷更是势在必得。

    “啪!”

    友人按下白子,轻声道:“巨君,你输了。”

    王莽望着纷乱的棋盘,有些疑惑,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局势逆转,友人指着一处道:“你太聚焦于一处,于是在大局之上溃败。”

    王莽点了点头,原来如此,整理了一下冠冕袍服,起身致意离开。

    望着王莽离开的身影,友人微微皱起了眉头,回想起刚才王莽所说的话,又望向棋盘上的黑白子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

    王莽是一个复杂的人,他出身豪门却生活简朴,在贵族子弟普遍堕落奢靡时却能谨守自身,他富有正义感,像绝大多数士子一样,喜欢针砭时弊,希望改变,并付诸实践。

    如果说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登临高位而作出的姿态,这是笔者更不能理解的,因为他达到目标之后,依旧如此,恭谨而谦逊的对待大多数人。

    他是那个王朝逐渐走向崩毁的黑暗时代,被士人推出的道德模范和改制先锋,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,为什么是他?

    这是命运的选择,还是个人奋斗的必然呢?——《王莽传》

    第547章 王莽与昭城

    王莽向着长安一路走,一路将一封封的信件向着四方寄出去。

    孝宣皇帝时代,昭城大开,于是四方列国的子民都可以进入昭公国,行商、求学、游历、朝圣,除了做官很难以及些许的限制之外,基本上没有了区别。

    昭公国的开放是双向的,不仅仅有外人进入,昭公国的臣民,除了少数比较特殊的人,比如项羽的子孙这一类身份,其他人尤其是洛氏族人,同样允许自由迁徙。

    在昭公国刚刚开放的时候,迁徙的人并不算多,但随着交流的增多,尤其是求学的士子增多,相互之间交友,接受邀请出仕,甚至相互之间介绍自己的妹妹等给洛氏族人。

    汉朝风气又开放,没有什么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,洛氏又来者不拒,自然就有女子同样来求学,上百年的融合交流,除了户籍上有所不同之外,已经没什么区别了。

    昭城是养老圣地,是喜欢清净之人的圣地,但洛氏族人可不仅仅是喜欢清净的。

    毕竟就连有圣痕的洛氏子都性格各不相同,更何况普通的洛氏族人呢?

    百年下来,人口自然是不断流出,不过昭公国本就是一直在压制人口数量的,流出的多便多生一些,尤其是女性族人,没有当官的机会,大部分是不愿意离开昭城的。

    而且外出的族人不能用洛氏的名头,甚至可以说,要直接收回洛这个氏才能离开。

    因为洛氏自己很清楚,昭公国是不一样的!

    这里是真正的素王垂眸之地,生活在这里,会天然受到影响,但是外界不一样。

    如果用一个比较仙侠的说法,昭公国是清气,外界则是浊气,清气使人思想向上,浊气使人思想向下,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“举世皆浊我独清”。

    万一这些人离开昭城,挂着洛氏的名头,搞出什么事情来,那可就得不偿失了。

    汉朝作为统治地域最为广袤、统治人口最多的诸夏列国的宗主国,还占据了几乎所有肥沃的中原土地,自然是所有人的首选。

    对如今天下的疲敝,那些曾经生活在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